跳至主要內容

🧱: 出走的先知

最後更新日期: 14/12/2024

Table of Contents:

🤔

  本書用解經講道的方式,幫助讀者細細品味聖經中《約拿書》蘊含的意義和神學啟發。《約拿書》屬於小先知書,記載了先知約拿聽到上帝呼召他向尼尼微城(亞述帝國首都)傳講悔改信息後抗拒逃走,卻仍被上帝挽回;傳講後,又不甘心城未被毀滅的短篇故事。篇幅雖短,蘊含意義卻非常豐富;雖屬舊約書卷,卻映射出新約恩典的意義。值得信徒(教會)一讀:重新理解信仰的核心(恩典);自省對社會公義的投入是否過少,比非信徒還不如。

  作者(提姆.凱勒Timothy Keller)是位改革宗的美國牧師,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建立了救贖主長老教會(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),並出版了多本暢銷著作。內容引人入勝,被譽為21世紀的C.S. Lewis

ℹ️

📖

🔖0: 出走的先知

  約拿書是部精雕細琢的文學作品,前兩章和後兩章用平行應對的模式倂排而成。

場景一
約拿、異教徒、大海
場景二
約拿、異教徒、城市
約拿與上帝的話語
一:1 上帝的話語臨到約拿三:1 上帝的話語臨到約拿
一:2 要傳達的訊息三:2 要傳達的訊息
一:3 約拿的反應三:3 約拿的反應
約拿與上帝的世界
一:4 警告的話語三:4 警告的話語
一:5 異教徒們的反應三:5 異教徒們的反應
一:6 異教徒領袖的反應三:6 異教徒領袖的反應
一:7~ 顯出異教徒的反應至終優於約拿三:7~ 顯出異教徒的反應至終優於約拿
約拿與上帝的恩典
二:1-10 上帝藉大魚,教導約拿何為恩典四:1-10 上帝藉植物,教導約拿何為恩典

  它是史實或寓言,尚無定論,也不影響對其信息的理解:上帝對信徒圈外和其他社會群體的愛。我們未完全了解福音前,會像約拿一樣困惑:上帝怎能既慈愛又公義?而非像心中所想像的上帝-擊毀壞人,保佑好人。

  它與路加福音中浪子回頭的比喻(十五章)有驚人相似:前半部約拿像是那位小兒子(11-24),後半部則像是大兒子(25-32)。而結局中父親對法利賽主義的大兒子的提問,如同上帝對約拿的提問,這也是凱勒牧師皆以揮霍的(Prodigal)命名此兩書的原因。

🔖1: 逃離上帝(一:1~3a)

  上帝呼召約拿去要外邦人悔改:這有別於過往先知的任務,對約拿這位愛國民族主義者(列王紀下十四25)更難以服從。約拿故意反方向走來抗拒,除了這任務不務實(大國豈會聽勸)、與其神學不符(邪惡的尼尼微就該被摧毀),更因他不信上帝有如此屬性(良善、智慧與公義),但行為卻非我們所願

  人們要逃離上帝,可以積極地順服律法,或是不予理會。前者用順服做手段,讓上帝欠我們而得到掌控權;後者則用逃避來脫離上帝的掌管。這都顯明一種不信:上帝不會全然地為我們好,所以祂應被強迫給予我們所要的

  對約拿而言,除非他能看見自己的罪並明白這全是倚靠上帝的慈愛,否則就永不明白為何上帝能對邪惡之人慈愛,卻仍公義信實。好消息是,約拿再怎麼逃跑,愛他的上帝仍會用不同方式施予他慈愛與寬容,即便他不明白也不配擁有。

🔖2: 世界的風暴(一:3b~4)

  上帝讓逃跑的約拿遇到風暴,這是罪(違背上帝)的必然。罪是種意志上的自殺:它剛硬了良心,使人用防禦和合理化困住自己,進而被其蠶食。好消息是,基督徒擁有上帝的應許:祂會運用一切使我們得益處(羅馬書八:28)
風暴(困境)有助減弱罪對人心所起的作用-在風暴深處,有上帝的慈愛與恩典

🔖3: 誰是我的鄰舍?(一:5~6)

  在風暴中,水手們(外邦人)與約拿(教會)的作為,給予我們以下啟發:

  • 在同艘船上,約拿對他人安危毫不關心
    • 他的私人信仰對這群體毫無益處
    • 他對上帝拯救的慈愛與恩典非常陌生
  • 信徒該對未信者所具智慧(普世恩典)更謙卑地學習

🔖4: 擁抱外人(一:7~10)

  水手們用與自我認知相關的問題(你的使命你從哪來你是哪國人)來問約拿「你是誰」:這些自我認知指向我們所看重、所在意,託付自己給誰,和被誰控制。
約拿先用「希伯來人」回答,顯出他對民族意識的看重:他在效忠上帝與國家間,用逃跑來做選擇。新約中的彼得也有類似掙扎:他的自我認知建立在自己對耶穌的認真與愛上。這種表淺認知會帶來兩種結果:

  • 拒絕承認自己的罪、軟弱與缺陷而自我欺騙
  • 對與自己不同的人滿懷敵意而非敬重

  在視人為他者、去人性化後,接著就是排擠(不予理會,或強迫其順應信仰習俗)。這樣的約拿極度需要那讓他感到棘手且不解的慈愛-他的自我認知必定得改變,我們也是。

🔖5: 愛的模式(一:11~17)

  約拿要求被丟進海裡,這很難定論是順服或悖逆上帝,但可說是回應水手們(外邦人)的需要。這種替代性的犧牲(愛),才能改變生命,也顯出我們是以上帝的形象所造-祂在耶穌基督裡進入世界愛我們,用比「約拿更大」的方式救我們

  約拿入海時,風暴(上帝的憤怒)止息下來。如同耶穌的犧牲成為贖罪祭,解決上帝對罪與邪惡的憤怒。水手們因此更深地敬畏耶和華,開始了真實信仰;約拿則被他不信任的上帝用大魚奇蹟地拯救。約拿在那座監獄裡,領悟到上帝恩典的意義與令人讚嘆的偉大。

🔖6: 逃離恩典(一:17~二:10)

  生命中學到的重要教訓,都來於上帝的嚴正慈愛-我們因此得著更大益處。約拿性格中的致命缺陷,唯有經歷徹底失敗(不斷往下-至約帕船裡船艙海洋最深處),才能被看見和改變。學到上帝恩典的最大秘密處,正是在谷底

  約拿在谷底中禱告,體會到上帝那堅定不移的盟約之愛。
根據神學家巴刻(J.I. Packer)在《 認識神》中所述,人要了解上帝的恩典,得先了解:

  • 我們的道德淪亡(Moral ill-desert):除了被治罪外,一無所有
  • 我們的靈性無能:完全無法自救
  • 上帝為救恩所付代價非常昂貴:祂付上了無限的代價

  約拿禱告最後說的「救恩只來自耶和華」-表明救恩只屬於上帝,不屬於任何人。只有上帝拯救我們,我們沒有、也無法拯救自己,這就是福音。
然而,他也提及緊抓偶像者會喪失恩典,暗指心中未除去的優越感-他無法接受下等人仍被上帝施恩。慈愛的上帝仍繼續耐心地調教他,即便他(我們)有缺陷又一竅不通。

🔖7: 行公義、宣講上帝的忿怒(三:1-10)

  約拿悔改得救後去尼尼微傳道,全城驚奇地調整了為人處事:上帝的憤怒與社會的不公義息息相關-因著社會不公而努力,與呼籲人到神面前悔改,在神學上是互相緊扣的。

  約拿喜歡傳講上帝的憤怒,他迫不及待地想看見神的法槌重重落在尼尼微城。以至於當神用慈愛回應他們時,約拿重新陷入絕望與對神失望的深淵中。

🔖8: 心的風暴(四:1-4)

  神延遲對尼尼微城的降災,讓約拿非常不滿。除了這與他的神學(神承諾保全以色列)接觸現實(尼尼微被憐憫)時產生了衝突,更因他渴望的(視國家為偶像)神未給予。基督徒過度在意自身利益與安全,勝過其他種族的益處與救贖時,也正如約拿這樣地犯罪。

  約拿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~7節(故意省略7節後半)形塑一個膚淺的上帝形象來責備上帝。這是錯誤的讀經態度,正確地讀經會依著上帝的愛與恩典謙卑自己,接受批評與鼓勵,儘管我們仍有缺陷。約拿的自以為義再次被揭露:他心裡有比上帝更重要的事物,以至無法明白活著是全然倚靠上帝的恩典。上帝愛約拿,祂用「你這樣怒火燃燒,好嗎?」這個問題開始,處理約拿的偶像崇拜

🔖9: 憐憫的特質(四:4-11)

  上帝再一次地調教約拿:祂用蓖麻樹讓約拿開心地乘涼,卻又再用蟲子咬死植物讓約拿理解到:你會因愛惜植物難過,我則是幾近依附地愛惜人-即便這樣的愛會受苦。約拿因為(遮蔭的)需求而對植物依附,全能的上帝則是自願地去看顧陷入罪孽的人類(何西阿書十一:8)。約拿相比於憐憫人的上帝,很沒人性;比約拿更大的耶穌,則會為城市(耶路撒冷)哭泣(路加福音十九:41-44),和以極大代價為她而死。

  我們很難理解上帝同時聖潔又滿有慈愛,直到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上了十字架:祂把罪都攬到自己身上,完成了無限公義,達致了無限慈愛。約拿也許未見到這答案,但他本身也經歷了上帝的良善與嚴厲:他比其他先知表現更糟,上帝仍持續拯救,耐心調教-不願摧毀他,也不讓其保持現狀。約拿本身就是福音的記號。

  書卷用一個未回應的問題(我不應愛這城市嗎?你不應與我一起愛它嗎?)做結尾,鼓勵讀者將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、時間和所在之處。

🔖10: 我們與上帝話語的關係

  上帝吩咐約拿去尼尼微,他卻走反方向,是因不信任上帝的良善-祂會為其最大益處設想。罪總始於詆毀上帝的性格,並過度相信自己的智慧
上帝派給約拿的使命,可能包含了痛苦與死亡,約拿因只想著自己而不願前往;上帝派給耶穌的使命則必然包含死亡與無限痛苦,但耶穌想著我們而去承受這些代價。這事實能助我們拋開「不信上帝的良善」這頑固執念,在困難與困惑中相信祂。

  即便約拿逃離了上帝,仍有風暴追趕著他。這是犯罪後的必然結果,也波及到了同船的無辜人們。即便如此,上帝仍能運用這些風暴,在我們生命裡達成祂的美好目的-我們因為只能倚靠上帝,而發現祂的愛與力量。自給自足、自我中心、自我救贖只會讓我們對那些定義下的輸家心裡剛硬,最終也厭惡未達標準的自己。

  風暴的核心是有愛的:耶穌對照約拿,平息了加利利湖的風暴,且因愛我們,要救我們脫離罪和死亡,而被丟入神聖憤怒的終極風暴中。這帶出了兩個層面:
從道德層面來看,愛應該是自我奉獻的-透過犧牲之愛,我們才能活得有意義。我們的社會若與此價值觀脫離,就很難去撫育小孩(無條件地犧牲),和與他人和解(放下情緒,攜手合作)。
從神學層面來看,只有透過基督的犧牲之愛,我們才能永遠得救。所有能改變生命的愛,都是替代性的犧牲。十架上發生的:上帝為我們而來,親自代替我們。我們越理解這樣的救贖,就越能以這犧牲與愛,應用在人際關係裡,成為這世上迫切需要的人

🔖11: 我們與上帝世界的關係

  約拿書要信徒去尊重與愛護自己的鄰舍,包括不同族裔、信仰者。新約的好撒瑪利亞人(路加福音十:25-37)是個好榜樣:

  • 誰是我的鄰舍:任何需要幫助的人
  • 該如何看待鄰舍:上帝給予所有人道德上的良善、智慧與愛心
  • 何謂「愛」鄰舍:滿足他們身體、物質與經濟上的需求

我們可再細分幾個層面討論:

基督徒與政治

  身為基督徒,我們不該去攻擊、剝削任何人,因其皆有上帝的形象;身為鄰舍和公民,我們也該為公眾利益(環境安全、良好經濟、友善工作環境、社會公義、看重弱勢等)去犧牲奉獻。我們不該逃避接觸政治,那是另類的投票給現狀;我們也不該視某政策、政黨為「基督教的」,因為:

  • 這會讓福音事工不再純粹
  • 政治(實踐性智慧)非聖經啟示的主要範疇
  • 這會落入「道德上照單全收」的困境,無法與具備妥協性質的政治派系配合。

擁抱他者

  若未視耶穌為我們的「好撒馬利亞人」,我們對鄰舍的關愛就永遠無法達致犧牲程度。文化的排外處處皆有,排斥行為似乎無可避免,耶穌承認某些人確實是對手或迫害者,但也堅持其需求仍同等重要。基督徒的身分地位非基於「所成就的」,而是「所接受的」:我們因此有自由行出約拿做不到的事-探究內心、認出缺點並承認(羅馬書七:21-25)。我們因此能保持一定的距離與客觀,看見自身文化的好壞。我們自知活著全是仰賴不配得的上帝慈愛,所以須慷慨、寬容且包容所有人,包括被視為敵人或反對者(馬太福音十八:21-35)。

行公義,宣講上帝的忿怒

  約拿到尼尼微的宣教,點出許多實用教導:

  • 宣教事工:約拿的宣教使命也是信徒蒙召要做的。祂呼召我們從不只是要祝福我們卻不差派去祝福他人。
  • 進入城市:城市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。許多人並不喜歡城市,但如果我們在意人且信人的最深需求是與神和好,那就該用某種形式關心與支持城市的基督教事工。這樣以流離與寄居者的腳色為城市的公眾利益付出,也是新約教會的模式。
  • 社會改革:包含讓人人待遇平等、關顧社會弱勢、具備廣泛又激進的慷慨。

  我們如何實踐出約拿書所強調該並重的:傳福音行公義呢?
首先得了解:能為他人所做最激進和有愛的事,就是助人與上帝和好,因所有社會問題都源於人與上帝的隔離。
其次是了解:行公義為人與上帝關係有進展的必然,而非單由社會所建構(西方文化所主張)。現代社會的道德觀擁有是根本性地矛盾:要求應對所有人平等地仁慈,但又堅持每種道德都只是獨斷、主觀的偏好;而基督徒的道德觀(對美德的堅持並願意犧牲),則來自福音的各項特質:基督的道成肉身祂在十架為罪人受死,與復活的盼望
當基督徒越多運用這些資源關愛鄰舍,社會就會更穩固茁壯。

🔖12: 我們與上帝恩典的關係

  約拿書提醒我們,即便是神職人員,仍可能對恩典一無所知。明白上帝恩典是成為一位基督徒的關鍵-這讓我們得以守住艱難立場,不計付出地順服、事奉祂。理解恩典才能除掉我們的重擔。約拿的禱告提到「陰間」-他知道這苦難是種懲罰,罪使他從上帝眼前被棄逐;「比約拿更大」的耶穌則在陰間中三天三夜,為我們承擔所有的憤怒與代價。

  約拿過度關注自己國家(民族)的命運,而忽略了尼尼微人的需要。族裔與國家只是無數能成為偶像的美好事物之一。生命要有意義,人就得為某種事物而活;當你為哪件事而活又最愛它時,它就已控制了你。要從掌控中解脫的唯一方法,就是真心緊握上帝那徹底揮霍的恩典。它會扎我們的心(使徒行傳二:37),但又提升我們高過天國(以弗所書一:3-10)。一方面我們會因這白白得著的自我認知而掃除驕傲,謙卑下來;另方面我們也因在基督裡那絕對的保證,而不用排斥他人來膨脹自我形象。

  在神裡面尋求我們的所有,是痛苦的,但也是唯一能喜樂的途徑。耶穌就是踏上了一條無限痛苦的道路,為著喜樂(使父喜悅,和救贖我們)而往前(希伯來書二、十二章)。約拿書最後幾節經文告訴我們,那些沉浸在恩典之人的標記是:對其他不同者有著憐憫與愛,而非鄙視和厭惡。上帝藉著約拿書質問我們:我們怎能毫無憐憫地對待任何人,即便其信仰與做法與我們截然相反?

🚀

  《約拿書》最廣為人知的橋段,是約拿被吞入魚腹中三天三夜,仍存活下來並回到岸上。與聖經的其他神蹟一樣,辯論這是否為真非常曠日廢時。這非作者本意,也不該是信徒們需在意的戰場。《約拿書》之所以吸引我們,是因為我們很像約拿

  • 對所信的神有自己的想像:從我們渴望的事物延伸,以至成為了偶像(假神),阻礙了我們與真神的關係。
  • 過度關心自己和所熱愛的,以至對社會公義和他者漠不關心:行為比非信徒還糟,也未反映所信的神是普天下的神。

  耶穌自比約拿,說祂要做的會比他更大(路加福音十一:29-32):

  • 相比約拿面對呼召的不情願,耶穌甘願順服呼召,為所有受造物而付上代價
  • 相比約拿被丟到海底(陰間)三天三夜,耶穌實際死亡並下到陰間三天三夜
  • 相比約拿對尼尼微人的冷漠,耶穌因著對人們主動的愛而痛苦憂傷(路加福音十三:34)

  我們很像約拿,尤其是那些做不好的部分;耶穌比約拿更大,祂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。越瞭解約拿書,我們就能更誠實地面對自己;也能更滿懷盼望地仰望,那創始成終的耶穌。

分類:BricksChristian Books & Bibles
由 Compete Themes 設計的 Author 佈景主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