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:
🤔
《舊約》屬於《聖經》前半部,記述關乎以色列人與其上帝(耶和華)間的盟約:祂揀選他們、祂呼召他們、祂救贖他們。對於基督教徒而言,要了解《新約》中的耶穌基督-在《舊約》所提及的救世主(彌賽亞),理解它也同樣重要,只是因著時代、文化、民族的差異隔閡,若無其他資源輔助,我們很容易將自身理解讀入《舊約》,誤解了本意和忽略其中豐富蘊涵。
《21世紀舊約導論》的著書目的,就是要幫助讀者跨越現代與古代的背景鴻溝,欣賞其文學之美、獲得經文要傳達的信息,並認識神在其中的豐富同在。
《約拿書》屬於小先知書,記載了先知約拿聽到上帝呼召他向尼尼微城(亞述帝國首都)傳講悔改信息後抗拒逃走,卻仍被上帝挽回;傳講後,又不甘心城未被毀滅的短篇故事。篇幅雖短,蘊含意義卻非常豐富;雖屬舊約書卷,卻映射出新約恩典的意義。值得信徒(教會)一讀:重新理解信仰的核心(恩典);自省對社會公義的投入是否過少,比非信徒還不如。
ℹ️
- ↔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
- 👨🎨: Tremper Longman, Raymond B. Dillard
- 🛒: 🔗
- ✍: December 3, 2006
📖
🔖: 歷史背景
此書未明確指出作者和寫作日期,主角約拿是耶羅波安二世做王時(786-746)的一位先知。在列王紀下中,他預言北國疆界會擴展,這在耶羅波安時實現了。
有些保守派認為此書必為真實歷史(確實有約拿此人、本書形式與舊約歷史書相近、耶穌引用此書,表其相信這為歷史);有人則認為約拿在魚腹中三天過於離譜。
作者無意表明這是真實歷史,因其時代背景交代得相當含糊(僅約拿具名、尼尼微是首都,而非帝國名)。兩派立場都無絕對性證據,而此問題也不影響詮釋(神學信息的解釋)。
🔖: 文學分析
就文體來說,我們無法斷定是歷史或寓言,而應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。
體裁上則為一篇傑出散文,作者重複用關鍵詞來連接各段落。像是:起來(Arise)、大(Great)、安排(Appoint)、下到(Go down)。
結構則可依據神的命令分為兩幕,當中各有兩景:
- 一章開頭:躲在船上、處在幽暗魚腹中
- 三章開頭:在尼尼微講道、在尼尼微東邊與神爭論
最後則可聊聊約拿的詩(二2~9)。它(充滿感恩)與上下文(遭遇困難)不太相合;即便已表明願向神效忠,後續章節則又顯出不情願和對神的不滿。
這點出了他與一般人相同:個性複雜、靈性常起伏。而這樣活潑率直的個性,也是約拿書引人入勝的原因。
🔖: 神學信息
約拿書的其一特殊點,是對外邦人的肯定(異教徒靈裡敏銳、神對尼尼微人的愛惜),和對以色列人的責備(約拿不願聽命,與神脫節)。
而約拿之所以不情願和心情低落,是因神所憐憫的是個非常凶殘,會持續威脅以色列的帝國。這顯出神不只是以色列,更是普天下的神:祂用所造之物持續挽回這個想逃跑的約拿。
🔖: 展望新約
耶穌親自與約拿的工作比較-祂比約拿更大:約拿不甘願地傳道,救了整城;耶穌乃是甘心捨命,拯救整個世界。
🚀
《約拿書》最廣為人知的橋段,是約拿被吞入魚腹中三天三夜,仍存活下來並回到岸上。與聖經的其他神蹟一樣,辯論這是否為真非常曠日廢時。這非作者本意,也不該是信徒們需在意的戰場。《約拿書》之所以吸引我們,是因為我們很像約拿:
- 對所信的神有自己的想像:從我們渴望的事物延伸,以至成為了偶像(假神),阻礙了我們與真神的關係。
- 過度關心自己和所熱愛的,以至對社會公義和他者漠不關心:行為比非信徒還糟,也未反映所信的神是普天下的神。
耶穌自比約拿,說祂要做的會比他更大(路加福音十一:29-32):
- 相比約拿面對呼召的不情願,耶穌甘願順服呼召,為所有受造物而付上代價
- 相比約拿被丟到海底(陰間)三天三夜,耶穌實際死亡並下到陰間三天三夜
- 相比約拿對尼尼微人的冷漠,耶穌因著對人們主動的愛而痛苦憂傷(路加福音十三:34)
我們很像約拿,尤其是那些做不好的部分;耶穌比約拿更大,祂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。越瞭解約拿書,我們就能更誠實地面對自己;也能更滿懷盼望地仰望,那創始成終的耶穌。